服务热线
400-106-1196
发表于 2020-06-28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 2025年)》等多项相关政策法规。
◆你对中国人的健康状况了解多少
中国人健康大数据不容乐观,疾病总人口和发病率数据超乎你的想象。
70%中国人过劳死危险
76%白领亚健康
20%患慢性病
慢性病死亡率占86%
中年死亡的原因中22%是心脑血管病
血脂异常的1.6亿人(含高血脂)
中国高血压人口有2.7亿人
糖尿病患者达到9240万人
超重或者肥胖症7000万——2亿人
脂肪肝患者约1.2亿人
平均每10秒就有一个人患癌症
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人患糖尿病
平均每30秒,至少有一个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我国心血管疾病现患人数为2.9亿
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
慢性病、恶性肿瘤将成为威胁中国人健康的致命因素。
◆在这样的大数据面前,你能独善其身吗?
2013年到2014年,35岁—46岁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中国是22%,美国是12%。
中国社科院《人才发展报告》七成人有过劳死的危险,如果中国知识分子不注意调整亚健康状态,不久的将来这些人中的2/3将会受到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
中国一年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经费达到3000亿元人民币。
在我国,因为肝炎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600亿元人民币。
◆慢性病的危害
当前,我国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
过去十年,平均每年新增慢性病例接近了2倍。心脏病和恶性肿瘤病例增加了近1倍!
◆肥胖人口将达到3.25亿
肥胖人口将达到3.25亿,未来20年将会增长一倍,腰围只要增长一英寸(2.54厘米),血管就会增长4英里,患癌风险高8倍!
美国《保健事物》杂志报告:中国人的腰围增长速度将成为世界之最。
◆疾病年轻化
70后、80后已经成为癌症青睐的对象了。一项保险行业的数据显示,重大疾病平均索赔年龄是42岁!
◆大健康才是社会焦点
近几年,房地产大佬王健林突然转舵大健康产业,成立了万达大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大健康集团)。还在昆明打造大健康产业园,涵盖医疗、健康、体育、养生、度假等功能。截至2017年7月底,万达已经在大健康领域布局高达1500亿元。
过去几年,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大幅攀升,亚健康成为常态等,引爆了巨大的医疗健康潜在需求,经济的增长、人均收入的增加促使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健康的要求不断提升,大健康行业迈入黄金发展期。
◆大健康产业迎来最好的时代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将成为全球健康产业的最大市场。而且“健康中国”战略明确指出:到203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16万亿。国家也在增大力度推广和提倡国民的保健意识。
慢病死亡占疾病死亡率的70%,但这些都是可防、可控的。
中国居民素养水平将达到20%,2008年是6.68%,提升空间巨大。
2020年健康产业市场总额达8万亿,占GDP比重将达到6.5%。
◆云检医学抢先布局大健康市场
人工智能健康风险评估意义和价值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现代医学的最终目的也由治疗转向预防。预防的根本在于增进健康并达到疾病的防范,也就是预防医学。「治疗医学」的对象是病人,在患病后加以诊断治疗,以减轻痛苦、恢复健康;而「预防医学」的对象则包括了每一个人,是在未生病之前最大程度预防疾病的发生,以此来提升健康质量。云检医学安康诺系列产品就是将健康目标上移、关口前移,从以疾病为主导走向以健康为主导,以疾病诊断与治疗为重点前移到注重疾病的预防与健康促进。
安康诺系列产品以三段预防为目的,进行个体化的全面检测和分析服务。采用高通量分析技术,结合受检者的生活、病史等个人资讯,获得全面的生理数据。云检医学的检测平台运用生物医学大数据统计方法对所产生的资料进行全方位的解析,从而精准地对个人状况作出综合评估。
云检医学人工智能数学模型可以精准预测疾病在2年内的发病风险,提升疾病筛查效率。从健康到疾病的过程中有一个临界点,在突破临界点之前,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给予有效的干预,就有可能改变身体状况, 进而避免疾病的发生。
糖尿病、急性心梗、慢性肾病等重大慢病在早期往往没有症状,而云检医学可以通过2000余项代谢组检测和人工智能数学模型分析,对身体各个系统的代谢情况全面解析和评估,可从全局的角度洞察身体内“已经发生了什么”,反映个体的身体健康状况,未来可能进入哪种疾病队列。
代谢组学将人类的基因、饮食、生活方式、环境和外源化学物影响进行整合,有助于解释基因功能以及疾病起源,并进一步识别健康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是精准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与传统体检的区别
传统体检:指标异常、往往疾病已经发生
云检医学:多组学精准解析疾病过渡态
■ 覆盖美国6000万人
2013年起,该产品已经陆续在美国多个州应用,至今已经覆盖6000万人(超过美国总人口的10%),在降低慢性疾病发病率、提高区域医疗质量、管控区域公共卫生、控制医疗卫生支出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效果。